服務支持
找水儀一圖一評案例講解視頻74
點評人員:楊佃俊 教授級高工
供圖人員:王保先
儀器型號:PQWT-TC300
成井地點:大連
定井時間:2018年5月
找巖脈是找水的重要方向之一,本圖評就是一個反映巖脈的典型案例。
點評內容:
1,巖脈是在原巖形成后,巖漿或巖漿物質沿原巖的薄弱地方侵入其中的后期形成的巖石,常見的高阻巖脈有花崗巖脈、石英巖脈、偉晶巖脈、長石巖脈等。這些巖脈大多出現在花崗巖、片巖、片麻巖、變粒巖等結晶巖石中,在沉積巖和火山巖中極為少見。在這些巖脈兩側容易形成裂隙。
2,圖中5~6號是高值,點距5米,即高值寬度也是5米,兩側都是突變,形同刀切一般。兩側數值為0.5,高值的數值高達3.4,是兩側的6.8倍。從處理圖可見,該高值塊是從60米向下開始的,至210米消失。210米以下是高值下傳的“光影”。
3,我們用電阻率法找水總結的巖脈的特征是: 寬度不大;邊緣整齊;數值偏大;與兩側的圍巖電性差異大。該高值塊與巖脈的這些特征完全吻合。
4,巖脈與圍巖的電性差異越大水量越好。我們總結出的一句口頭禪叫做“軟中夾硬,十打九中;硬中夾硬,不起作用”。該高值塊與圍巖數值相差6.8倍,兩邊沒有擴散暈,都說明其兩側是突變的,電性差異是很大的,符合“軟中夾硬”的特征。巖脈或其他高值巖層數值多大為好呢?我們的經驗是: “不怕數值大,就怕反差小”。高值越高,兩側越低,即反差越大,含水越好。
5,該案例為花崗巖,井位定于6.5號,實打至60米,水量達10~15方/時。繼續深打水量會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