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動態
常用地質圖詳細介紹
一、地質圖的種類和基本內容
用規定的符號、線條、色彩來反映一個地區地質條件和地質歷史發展的圖件,叫地質圖。它是依據野外探明和收集的各種地質勘測資料,按一定比例投影在地形底圖上編制而成的,是地質勘察工作的主要成果之一。
地質圖的種類
1、普通地質圖
以一定比例尺的地形圖為底圖,反映一個地區的地形、地層巖性、地質構造、地殼運動及地質發展歷史的基本圖件,稱為普通地質圖,簡稱地質圖。在一張普通地質圖上,除了地質平面圖(主圖)外,一般還有一個或兩個地質剖面圖和綜合地層柱狀圖,普通地質圖是編制其它專門性地質圖的基本圖件。
按工作的詳細程度和工作階段不同,地質圖可分為大比例尺的(>1:25000)、中比例尺的〔1:5000~1:10萬〕、小比例尺的(1:20萬~1:100萬)。在工程建設中,一般是大比例尺的地質圖。
2、地貌及第四紀地質圖
以一定比例尺地地形圖為底圖,主要反映一個地區的第四紀沉積層的成因類型、巖性及其形成時代、地貌單元的類型和形態特征的一種專門性地質圖,稱為地貌及第四紀地質圖。
3、水文地質圖
以一定比例尺地地形圖為底圖,反映一個地區總的水文地質條件或某一個水文地質條件及地下水的形成、分布規律的地質圖件,稱為水文地質圖。
4、工程地質圖
工程地質圖是各種工程建筑物專用的地質圖,如房屋建筑工程地質圖、水庫壩址工程地質圖、鐵路工程地質圖等。工程地質圖一般是以普通地質圖為基礎,只是增添了各種與工程有關的工程地質內容。如在地下洞室縱斷面工程地質圖上,要表示出圍巖的類別、地下水量、影響地下洞室穩定性的各種地質因素等。
地質圖的基本內容
1、平面地質圖
平面地質圖又稱為主圖,是地質圖的主體部分,主要包括:
地理概況:圖區所在的地理位置(經緯度、坐標線)、主要居民點(城鎮、鄉村所在地)、地形、地貌特征等。
一般地質現象:地層、巖性、產狀、斷層等。
特殊地質現象:崩塌、滑坡,泥石流、喀斯特、泉及主要蝕變現象。
2、地質剖面圖
在平面圖上,選擇一條至數條有代表性的圖切剖面,以表示巖性、褶皺、斷層的空間展布形態及產狀、地貌特征等。
3、綜合柱狀圖
主要表示平面圖區內的地層層序、厚度、巖性變化及接觸關系等。
4、比例尺
說明比例尺的大小,用數字:1:×××
也可用尺標:
5、圖例
主要說明地質圖中所用線條符號和顏色的含義,按照沉積地層層序、巖漿巖、地質構造和其它地質現象的順序排列。6、責任欄(圖簽)說明地質圖的編制單位、圖名、圖號、比例尺、編審人員、成圖日期等,便于查找。
二、地質條件在地質圖上的表示
地層巖性的表示
地層巖性在地質圖上是通過地層分界線、地層年代代號、巖性符號和顏色,并配合圖例說明來表示的。
1、第四紀松散沉積層
形狀不規則,但有一定的規律性,大多在河谷斜坡、盆地邊緣、平原與山地交界處,大致沿山麓等高線延伸。
2、巖漿侵入體的界線
形狀最不規則,也無規律可循,需根據實地情況測繪。
3、層狀巖層的界線
水平巖層,水平巖層的產狀與地形等高平行或重合,呈封閉的曲線。
直立巖層,直立巖層的地層界線不受地形的影響,呈直線沿巖層的走向延伸,并與地形等高線直交。
傾斜巖層有三種不同的情況:
巖層傾向與地形坡向相反時,地層界線的彎曲方向(“V”字形彎曲尖端)和地形等高線的彎曲方向相同,但地層界線的彎曲程度比地形等高線的彎曲度小。
巖層傾向與地形坡向相同,而且傾角小于地面坡角時,地層分界線的彎曲方向與地形等高線的彎曲方向相同,但地層界線的彎曲度比地形等高線的彎曲度大。
巖層傾向與地形坡向相同,而且傾角大于坡角時,地層分界線的彎曲方向與地形等高線的彎曲方向相反。
巖層產狀的表示
巖層接觸關系的表示
1、層狀巖層間的接觸關系
整合接觸:在地質圖上表現為兩套地層的界線大體平行,較新的地層只與一個較老地層相鄰接觸,且地層年代連續。
平行不整合接觸(假整合接觸):在地質圖上表現為兩套地層的界線大體平行,較新的地層也只與一個較老地層相鄰接觸,但地層年代不連續。
角度不整合接觸(不整合接觸):在地質圖上表現為兩套地層的界線不平行,呈角度交截,一種較新的地層同多個較老地層相鄰接觸,產狀不同,地層年代不連續。
2、巖漿巖侵入體與圍巖的接觸關系
侵入接觸:在地質圖上表現為沉積巖的界線被巖漿巖界線截斷。
沉積接觸:在地質圖上表現為巖漿巖的界線被沉積巖界線截斷。
褶皺的表示
褶皺在地質圖上主要通過地層的分布規律、年代新老關系和巖層產狀綜合表示出來,為了突出褶皺軸部的位置及褶皺的形態類型,在地質構造圖上,常在褶皺核部地層的中央,用下列符號加重表示:
斷層的表示
在斷層出露位置,在彩色地質圖上常用紅線、在黑白地質圖上用粗黑線符號表示:
三、閱讀分析地質圖‐讀圖步驟
比例尺:各類地質圖都有一定的精度,從比例尺大小就可以看出,比例尺越大,內容越詳細,地質現象表達的就越清楚,同時也可根據比例尺,計算該圖區的面積。
圖例:平面圖、剖面圖、柱狀圖的地層圖例(符號、顏色、線條等)都是一致的,此外還有構造圖例(包括產狀、褶皺、斷裂)、地貌、自然地質作用的圖例(滑坡、巖溶)等。
地貌:了解地形起伏,山川、河流水系的分布等,并結合分析第四紀地層的分布。
地層分布和巖性:區內出現的地層時代、巖性、產狀等。
構造:斷層、褶皺的類型、規模、分布和性質,本區的構造線走向
不良地質:滑坡、崩塌、巖溶等。
地史分析
評價:根據圖內表現的地質條件,可對建筑物場地的工程地質條件進行初步評價,并可提出進一步勘察工作的意見。
四、地質剖面圖的繪制
水平巖層地質剖面圖的繪制方法與步驟
選擇剖面線
確定剖面制圖比例尺
切制地形剖面
勾繪地質界線
標注花紋、代號
整飾圖件
傾斜巖層地質剖面圖的繪制
在傾斜巖層地區地質圖上切制地質剖面圖,其作圖方法大體上與水平巖層地區地質剖面圖的切制方法相同,但應注意下列幾個方面的問題:
選擇剖面線之前要仔細閱讀和分析地質圖,了解圖幅內各地層的時代、層序、產狀、分布及其與地形起伏和分布的關系。剖面線方向應盡可能垂直區域地層走向,且通過所有地層及地層起伏最大地段。剖面選好后需在地質圖上注明位置和編號。
地質剖面圖的比例尺一般要與地形圖相同,如需放大,則水平比例尺也一致放大,避免歪曲剖面地形和巖層傾角。如在特殊情況下,也可只放大垂直比例尺,但要變換巖層傾角。
當剖面線方向與巖層走向垂直或基本垂直時,剖面圖上的巖層界線按真傾角繪制。若剖面線方向與巖層走向不垂直,二者所夾銳角<80°時,剖面圖上巖層界線應按視傾角繪制。
在地質剖面圖上用規定的圖例將不整合明確表示出來。此外,在畫角度不整合構造時,要先畫不整合面以上巖層,后畫不整合面以下巖層
褶皺地區地質剖面圖的繪制
根據褶皺地區地質圖切制地質剖面圖的步驟和方法,與切制水平巖層及傾斜巖層地質剖面圖基本相同,但需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分析圖區地形和構造特征
作圖前應仔細閱讀地質圖,分析圖幅內組成褶皺構造的地層,褶皺的展布方向和形態特征,次級構造、斷層及巖漿活動情況,以及構造、巖性與地形起伏的關系等問題,作到心中有數。
選擇剖面線
剖面線盡可能垂直皺褶軸線方向,并通過全褶皺構造主要褶皺構造。
具體繪制方法
在條件不同的情況下,褶皺地區地質剖面圖的作圖方法也不相同。
(1)地質圖上無地形等高線且褶皺巖層的厚度及產狀無詳細記載時,在這種情況下,地質剖面圖的作圖方法如下。
假定地面水平,則地形剖面線可用水平線代替。
在地質圖上選擇一層出露次數最多的地層,并以它在地質圖上的最小露頭寬度作為其地層的厚度。ⅲ)在地質剖面圖上,以所選地層上層面與剖面線的交點為圓心,以它在地質圖上的最小露頭寬度為半徑畫弧,從該地層下層面分界點起引此圓弧的切線,則此切線即為該地層的下層面界線。用這種方法得出該地層在剖面上所有露頭點的底面界線后,再用光滑曲線將該巖層各底面界線界線連接起來,即畫出該地層的褶皺形態。
剖面上所切過的其它地層界線露頭點,可按照上述褶皺形態依次勾繪出這些地層界線,即繪制出整個地質剖面。
在條件不同的情況下,褶皺地區地質剖面圖的作圖方法也不相同。
(2)、當地質圖上有地形等高線且巖層厚度及巖層產狀均有較詳細記載時,地質剖面圖的編制方法與水平巖層地區及傾斜巖層地區地質剖面圖的編制方法基本相同。在作圖時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剖面線切過褶皺巖層,當發現褶曲一翼僅有局部地段的巖層產狀不協調時,應在保持巖層厚度不變的情況下,將局部較陡或較緩的巖層向深部加以修改,使之逐步與巖層主要產狀一致。
當使用的地形地質圖比例尺較小,采用編構法編制地質剖面圖。當使用的是大比例尺地形地質圖,可直接根據實際資料或深部的工程控制所取得的確切資料,進行編聯地質界線及勾繪褶皺形態。
在繪制褶曲轉折端時,可根據褶曲巖層產狀的變化趨勢來勾繪。
當剖面切過不整合界線時,可在地質剖面圖上先畫出不整合面以上的構造形態,然后再畫不整合面以下的構造形態。
轉自-桔燈勘探